《伤寒论》必背原文(二十七)
【原文】
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①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②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③者,五苓散主之。(71)
【注解】
①胃中干:指胃中津液耗伤,阴液不足。
②少少与饮之:给病人少量多次的慢慢饮水。
③消渴:指口渴多饮,但消耗了大量的水,口渴仍然不能缓解的症状,和“消渴”病的概念不同。
【释义】
本条论胃中津伤证与太阳蓄水证的证治及其鉴别。
从“太阳病”至“令胃气和则愈”,叙述了太阳病发汗后,汗出过多,损伤津液,致使胃中津伤而干燥的证治。胃中津伤,阴虚则阳盛,津亏则气燥,阳盛气燥,则心神不宁而烦躁不得眠。津亏于内,必有求于外,故见口渴,欲得饮水。证轻者,可给病人少量多次的饮温热之水,以滋胃润燥,使津液慢慢恢复。待胃气调和,诸证则愈。汗后津伤之余,胃气亦比较虚弱,运化功能低下,所以切忌暴饮冷水,以免导致胃虚水停。当然,如果胃中燥热较严重,用饮水疗法而不能缓解的,可以酌情使用白虎汤、白虎加人参汤、竹叶石膏汤一类,清热生津。本条虽然没有谈到这种治疗方法,但道理是一样的。
从“若脉浮”至“五苓散主之”,叙述了太阳病发汗后,表邪不解,邪气循经入腑,肪胱气化不利,导致太阳蓄水的证治。脉浮,身有微热,为太阳表邪未解。小便不利,为部分邪气循经入腑,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所致。膀胱气化不利,津液不能输布上承,故见渴欲饮水。但因气化不利,饮水后津液仍然不能气化布达,所以口渴不除,因此就形成了“消渴”。本证外有表邪不解,内有膀胱蓄水,故用五苓散化气行水,外疏内利,表里两解。
本条前半段论述汗后津伤,胃中干燥,证见口渴、烦躁不得眠。后半段论述汗后邪气由经入腑,致使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,证见小便不利、消渴等。两者虽都有“渴”,但病机不同,治法各异,并列论述,以资鉴别。
五苓散方
五苓散治太阳腑,白术泽泻猪茯苓,
桂枝化气兼解表,小便通利烦渴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