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论》必背原文(二十八)
【原文】
发汗已,脉浮数,烦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(72)
【释义】
本条再论太阳蓄水的证治。
脉浮数主邪在表。烦渴为膀胱蓄水,气化失司,津液不能输布上承所致。证属外有表邪,内有蓄水。治用五苓散外疏内利,表里两解。
【原文】
伤寒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不渴者,茯苓甘草汤主之。(73)
【释义】
本条论水蓄下焦与水蓄中焦的辨证要点。
“汗出而渴,五苓散主之”,其中“汗出”承72条“发汗已”而来,口渴为膀胱气化不利,水蓄下焦,津液不能输布上承所致。还应见小便不利等证,证属太阳蓄水,故治以五苓散外疏内利,表里两解。
“不渴者,茯苓甘草汤主之”,论述胃阳被伤,水停中焦的特点和治疗方法。水停中焦证,见原文356条“伤寒,厥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当服茯苓甘草汤”。其中的心下悸,是由于胃虚水停胃中,水邪凌心所致。临证所见,如果推按病人的上腹部,有时可以听到如囊裹水的振水声;手足厥冷是由于水邪阻遏中阳,使阳气不能外达四末所致。该证属胃虚而水停胃中,因其无关乎下焦的气化,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,也就是小便正常。不仅口不渴,而且病人怕饮水,因为饮水后胃腕会更加胀满不适。治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。
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,一为水蓄下焦,一为水停中焦。在证候方面有口渴与不渴、小便不利与小便自利的区别,二者不可混淆。
茯苓甘草汤方
茯苓甘草用桂姜,温胃化饮此方彰,
胃虚水停心下悸,厥冷因水阻中阳。